未曾的俄语

[未曾]用俄语怎么说

张茜的丈夫评价

陈毅感言:妻子是我的知己陈毅对张茜的刻苦学习精神非常支持,1951年4月在写给父母亲的一封信里,对张茜大加称赞:“张茜已到北京俄专学习,定今年底结业。彼能完成俄文修业,此后即可担任俄校教务和通译,学有专长,立身有道,甚可喜也。本来她在革命阵营服务已近15年,历任科员、科长、政治协理等职,并又任上海俄校教务副主任,她如果继续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如果评薪水亦将是团级待遇,可得月薪400单位,但仍主张其再学一年,养成专门俄语人材,才更能切实可靠,有巩固的发展前途。因此,不能不让她远去京门一个时期。这是新中国为人做事基于各有专长的根本原则,望双亲本此意告儿弟兄妹并及下辈。中国人人如此何愁不富强,如果仍旧惯,依赖即寄生剥削,于己于国皆非了局。”陈毅夫妇都忙着工作,生活节奏不同,虽然同住但两人相互体贴,经常传字条交流信息。1958年9月的一个凌晨,张茜见陈毅因为到毛泽东那里开会回来得晚,她临走给陈毅留下这样一张便条:“宏!我夜半出发,胡诌一首打油诗,留笔候教。春兰。”陈毅起床后看到张茜的打油诗,饶有兴味地吟道:夜雨淋沥秋漏长/参观公社心意忙/为怕酣睡误时刻/未曾入眠即起床。陈毅一直忙工作,在家呆的时间不多,他几次遗憾地说,教育孩子在我们家是母亲的专职,他也尽量抽时间通过写诗教育子女。高饶反党联盟被揭露后,毛泽东特意找陈毅谈话,讲到向党伸手问题的时候,毛泽东说“伸手岂止高饶”,归来与张茜议论良久,挥笔写下脍炙人口的《七古手莫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张茜看了深受感动,为与陈毅互勉,欣然命笔写下座右铭:“满招损,廉受益,莫伸手。终日乾乾,自强不息。为了工作,必须休息。”陈毅称赞张茜是真正的知己,亲自撰写砚铭,后面写有“春兰自制”四字。

鲁迅名言赏析

鲁迅名言赏析

  引导语:鲁迅的名言,如果你要赏析你会怎么赏析呢?下面我给你鲁迅名言赏析,希望你从中得到启发。

  鲁迅名言赏析:    1、(中国历史上只有)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灯下漫笔》

  普及指数:★★★★ 深刻指数:★★★★★★

  千百年来,无数的的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穷尽一生苦苦探索人类历史的规律,答案可以说五花八门。然而鲁迅独辟蹊径,指出了人类历史其实只存在三个时代,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没有奴隶的时代。而过去的中国实际上只有前面两个时代,第三样时代则需要现代的青年去努力奋斗。鲁迅对历史的这一概括,可以称得上是简单明了的天才创造。那么今天,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呢?我们青年人都在做些什么呢?

  凭借超出五星级的深刻指数,位列榜首。

   2、救救孩子!--《狂人日记》

  普及指数:★★★★★ 沉痛指数:★★★★★

  《狂人日记》揭示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凡是读过这篇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记得这样一个情节:狂人在翻开历史的时候,见到每页都写满"仁义道德"几个字,可是研究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到满本都写着"吃人"二字。中国人从一出生时起就要接受所谓的"仁义道德"的教育的,其实,不过是在教授着如何吃人罢了。然而,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鲁迅通过狂人的嘴巴喊出了:

  "救救孩子!"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纪念刘和珍君 》

  普及指数:★★★★★ 悲壮指数:★★★★★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为他遇害的学生写了一篇悼念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在这句句是血,字字带泪的千古名文中,鲁迅歌颂牲者为"真的猛士",而蔑称自己是"苟活者"。鲁迅称他们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哀痛者,即为自己的民族的贫弱而哀痛;幸福者,即为自己能够献身民族的独立富强而幸福。鲁迅的这篇文章,保存了那个时代一幅全新的.妇女的影像。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4、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纪念刘和珍君》

  普及指数:★★★★★ 激愤指数:★★★★★

  一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大屠杀已经令人惨不忍睹了,一些流言家们还要撰文对手无寸铁的请愿者进行无端诬蔑。鲁迅为此激愤的说道:"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然而鲁迅在此提出了他的预言:沉默过后,不是爆发就是灭亡。鲁迅的预言其实也是忠告。可是,专制制度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制度,多少人明白了鲁迅的忠告,又多少人在意了鲁迅的忠告。

  所以,民众在政府门前喋血的事总在不断发生。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普及指数:★★★★★ 鲜明指数:★★★★★

  这是高度概括鲁迅一生的诗句。柏杨说鲁迅只有战斗性,而缺乏包容性,该罚他背诵这句诗一万遍。其实战斗性和包容性并不矛盾,只是实施对象不同罢了。一个人只知爱,不知恨,那是没有是非的滥爱;一个人只有恨,没有爱,那就已经走上了反人类的邪路了。鲜明的爱憎,正是鲁迅丰富性的体现。

  据说现在青少年学生最恨的就是鲁迅,冤哉,鲁迅最爱的就是你们啊!

   6、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普及指数:★★★★★ 哲理指数:★★★★

  《故乡》中,"我"希望将来宏儿和水生不要再像"我"和闰土那样相互隔膜起来。然而这希望又是那样的茫远。但是,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希望,是不是也会变成现实呢?鲁迅在文末用路来作比喻告诉我们答案。

  其实地上本没有民主,追求的人多了,也便......

   7、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死》

  普及指数:★★★ 决绝指数:★★★★★

  鲁迅死前,希望爱人"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希望儿子长大后"莫做空头文学家",希望朋友"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但是对于怨敌,鲁迅则强硬的指出:"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呵呵,鲁迅最为"正人君子"所诟病的正是这句话。其实,我发现所有人都没有明白这句话中的"也"字的含义。鲁迅的潜在意思是说,如果我死了,他们就没有怨恨了,那么我也可以宽恕他们。

  但鲁迅对人性的了解是很深的,他知道自己死后怨敌必然鞭尸不断。如果现在表示了宽恕他们,死后他们就心安理得的鞭尸了。不如,给他们留点骨鲠,让他们鞭尸时不那么舒服自在。果然,鲁迅死后,怨敌们提到他时往往吞吞吐吐,既想鞭尸,又想立一座客观公正的牌坊,搞得浑身不自在,正是这句话的威力。

  死诸葛吓跑活司马,鲁迅辈也!

   8、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普及指数:★★★ 激励指数:★★★★★

  很多人说,鲁迅老是把中国人骂得一文不值,好像中国人是低等民族一样。其实实在是冤枉。鲁迅是民族的精神医生,当然主要的任务是指出我们民族的精神出什么了毛病。如果我患了癌症去看医生,医生却告诉我我的手还能活动,脚还能走路,嘴巴还可以吃饭,没事,回家睡觉去吧。砰!这样的医生我死前首先把要他给枪毙掉。鲁迅是不是认为我们中国人一文不值呢,《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很好的答案。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9、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

  普及指数:★★★★★ 争议指数:★★★★

  其实这是一句很平常的句子,在过去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提起。直到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把鲁迅拉下神坛成为一种潮流时,好像首先是一位语文老师发难,拿出这句作为例子,说明鲁迅的文章也有病句。从此,关于这句是否病句就一直争论不断,而这么一句很平常的句子,也摇身一变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名句。

  鲁迅在地下窃笑:在我的身后,可以看见两个争论不休的傻子,一个不知道我写了什么,还有一个也不知道我写了什么。

   10、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门外文谈》

  普及指数:★★★★ 哲理指数:★★★

  鲁迅不是哲学家,鲁迅带有一定哲理的句子其实都不算很深奥,这句也是。但是因为比喻得很恰当,很贴切,所以流传很广,引用很多。鲁迅说这句话,原是批评汉字难写难学,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但联想到鲁迅一生,他确实也深受浪费时间之害。很多青年作家热爱鲁迅,经常把稿子寄给他。但是有些人总是写得很潦草,让他看着吃力;有些把初稿给他,让他改得吃力;有些要求把稿子发表出去,鲁迅不仅要帮他改稿,还要把稿子誊抄好。鲁迅为了扶持青年作家,常常不顾有病在身,默默的忍受了。

附录:

   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13-14]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15]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16]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17]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18]

  奋力求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

  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14] [20-22]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23]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24-25]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26]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23] [27]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28] 宣统元年(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迷茫困顿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29-31]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对佛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32-33] 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34]

  画家空行道人李振凯先生笔下的鲁迅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

;

俄罗斯诗歌短俄语原文

《俄罗斯诗歌选》

◎弗拉基斯拉夫•霍达谢维奇

《雨水》

我为这一切而快乐:城市正被冲洗,

那些房顶,昨日还蒙蔽尘埃,

今天,却似光洁的丝绸般发亮,

闪烁白银的缕缕光芒。

我高兴,我的激情已然消耗殆尽。

微笑着眺望窗外,

看你飞快地走过

光滑的街道,孤身一人。

我高兴,这雨越下越大,

你躲进陌生的楼梯口,

倒提起潮湿的雨伞,

抖落去雨水。

我高兴,你已经把我忘记,

从那个屋檐下走出后,

你未曾向我的窗子望一眼,

甚至没朝我回一下头。

我高兴,你走过这里,

毕竟我还是看见了你,

而充满激情的春天

也是这样美妙无邪地飞掠而去。

1908年4月7日,莫斯科

(弗拉基斯拉夫•霍达谢维奇(1881-1939),俄罗斯诗人,散文家,文艺学家。出版有诗集《青春》、《幸福小屋》、《沉重的竖琴》等,曾长期致力于普希金的研究。1922年后定居国外。1939年死于巴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