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阿拉伯语

[宁静]用阿拉伯语怎么说

为什么马尔代夫会在五十年后沉没?

为什么马尔代夫会在五十年后沉没? 由于工业化的不断扩大,气温逐年上升,南北极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根据有关科研机构统计,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2厘米,而马尔代夫群岛的大部分陆地部分的海拨只有一米,所以,五十年后将要沉没。不仅是马尔代夫,中国沿海的一些地区也将要沉入大海。

为什么有人说马尔代夫50年后会沉没?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万多年前,由于北半球冰盖大量融化,马尔代夫群岛的海平面以每千年15米的惊人速度急剧上升。在大约6000年至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速度急剧减缓到每千年2米。而在过去6000年中,海平面上升速度再次下降到平均每千年25厘米。 研究人员指出,在一般情况下,珊瑚礁的生长速度应该赶得上未来100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但两种因素对珊瑚礁的生长有极大负面影响:一是全球极端高温天气会破坏珊瑚礁;二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强会增加海洋的酸性,对珊瑚礁群的架构造成不利影响。 如果联合国对全球暖化下海面上升速度计算准确的话,最快一个世纪这些岛屿将被海水逐一吞噬。(以上观点来自百度百科) 但是,为什么很多言论会说马尔代夫在50年就会沉默呢,本人认为有一下三方面的原因: 1,全球变暖的趋势会在未来的百年中加剧,导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加快,不需要百年的时间马尔代夫就会沉默。 2,50年会有岛屿沉默,不过是一些海拔非常低的小岛屿,倒是绝对不会是马尔代夫的几个主要岛屿. 3,这是一些旅游机构,甚至是马尔代夫 *** ,为了吸引旅游的言论,众所周知,出境游在国内越来越平民化,一些旅游机构为了吸引游客,就说50年马尔代夫就木有了,有钱赶快去看看吧。另外,旅游业常年占马尔代夫GDP的30%,是马尔代夫的三大经济支柱之一,为了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马尔代夫 *** 也有可能会说50年沉没。不过本人更倾向于是旅游机构的言论,毕竟马尔代夫不仅要考虑发展旅游业,还要考虑到国家的安定,说50年就沉了,很有可能会引起国人的恐慌。

马尔代夫沉没?马尔代夫夫皇家岛royal island岛好吗? 沉没是几十年之后的事,这个酒店是内飞+快艇上岛的,不会太靠近马累,环境也挺好的,空气清新,预算低的小伙伴可以考虑考虑哦

马尔代夫沉没?马尔代夫都喜天阙Dusit Thani Maldives岛好吗? 沉没是几十年之后的一个推断,杜喜性价比很高可以算是6星级酒店了,价钱又不贵,经常还会有打包价出来,很划算

马尔代夫50年后要沉陷吗 没有那么快的,海平面上升会淹没较低的岛屿,但是速度也没有那么快的,也许边上一些小小岛屿会被淹没,但是马尔代夫还不会那么快消失的!

马尔代夫还有多久沉没? 50年后只有一些小岛会被淹没,而不是沉没,话说每年都有类似岛礁什么的被淹,没什么稀奇,如果说马代的主岛被淹的话,估计渤海也就不是内海了,不要相信什么谣言。

马尔代夫会沉没吗会是什么时候呢? 这两天看到一些照片,突然发现原来海平面上升已经给世界上那些海拔低的国家带来灭顶之灾,以为离自己很远的事情,突然发现就切切实实的带给他人无尽的痛苦和悲哀,马尔代夫沉没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无奈和无法言语的感觉。

如今图瓦卢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为温室效应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消失的第一个国家,马尔代夫紧随其后,我真的不希望看到那些美丽的岛屿因此而消失,不希望我们的后代看不到世界鬼斧神工的奇迹。不希望那些国家的人们失去心爱的家园,流离失所,不希望可爱的孩子失去玩耍的乐园,不希望那些美丽的珊瑚岛策划你的歌舞永远埋藏在海平面以下的神秘岛屿。没有一个马尔代夫人希望背井离乡,为了保护家园,他们积极应对,建立防波堤、改善珊瑚礁和植被的生存环境,使其成为一道天然屏障。他们还探索新型的建筑设计方案,例如把房子垫高。但是他们的底线是需要一片没有被淹没的土地。如果任由气候危机演变成一场生存灾难,马尔代夫的孩子们除了把家安到海拔更高的新家园外已经别无选择。

我们自私的将环境污染的后果带给了其他的国家,丝毫不在意是否给他人带来什么。环境污染以前仅仅就说是对你自身有影响,大气的循环将有害的物质都带到了人迹罕至的珠穆朗玛峰的峰顶,海洋系统的流动将北半球的污染物送到了南极冰川上,世界是一体的,不是你一个人的地球,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需要而把痛苦建立在别人身上,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把环境污染的后果转嫁到其他的发展中国家,那是自私而又禽兽的行为。像20世纪最大的环境丑闻,英国石油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买入了大量含硫的原油,提炼剩下的废弃物还有大量的有毒气体硫化氢,不顾职业道德和人性的良知,在无法处理的情况下廉价的拖运至非洲的贫穷之地进行堆积,不事先提醒这种废弃物的有毒性,当一夜之间将上百吨的废弃物拖上非洲就带给那里居住的人们无穷的灾难,无数的人因此患病,很多的孕妇因此流产,很多的小孩身体受到腐蚀......虽然最后以公司赔偿道歉了结,但带给那些非洲居民的是很长时间的心理阴影和身体的残病,看到这一切我涌起了一股无法言语的愤怒。

我真的不希望看到马尔代夫有这样的结局,希望我们能现在就努力,拯救这些国家,拯救这些岛屿,拯救那些美丽的沙滩和海边小屋。或许我们的力量有限,但不努力就不可挽回了,或许我们很无奈,但不尽心就会酿成灾难。希望哥本哈根峰会会让我们真正的为环境做些事,真正放下利益,只为未来,只为地球而努力。

马尔代夫还有几年就会沉没呀? 马尔代夫是由1190个苍翠群岛镶嵌在蔚蓝海面上,如同珍珠一样光彩夺目,这里被称为“人间天堂”。是一个全球有名的旅游胜地。 不过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马尔代夫的美景全部位于低海拔,全国平均高度仅高出海面1.5米,八成的国土不高于1米。如果联合国对全球暖化下海面上升速度计算准确的话,不超过100年这些岛屿将被海水逐一吞噬。 有一个叫做Hathifushi的岛屿,在马尔代夫的最北端,在2007年的时候已经全部被淹没,80多人全部要转移到另一个更高的海岛,在马尔代夫的30万人口中,10多万人聚居在首都马累,其余则分散居住在194个岛屿中,据一份 *** 最新统计,其中164个遭到大海严重侵蚀。 联合国 ***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1961年以来全球海面平均每年上升1.8毫米,由于热膨胀、冰川、冰帽和极地冰盖的融化1993年以来加速到3.1毫米,如此一来最快100年内海面上升将淹没整个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在前几年已经成立了特别基金会,从每年的旅游收入中准备基金以备全岛居民迁移。大自然的惩罚已经开始,如果我们再一意孤行那么沉没的就不是旅游天堂,我们人类最终把自己送入天堂了。

马尔代夫快要沉没的原因 马尔代夫海拔较低,海平面上升对其有极大影响。 另外,马尔代夫群岛是珊瑚礁岛,相较于大陆岛 抗海水侵蚀能力肯定低,海平面上升之后,对其的冲蚀也会愈发严重。 因此,海平面上升对于马尔代夫有极大的危害。

马尔代夫为什么叫马尔代夫?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马尔代夫”这个名字,来自古代印度的语言———桑斯克里特语“MALODHEEP”,意为“以岛屿缀成的花环”。这个由1200多个珊瑚小岛组合而成的美丽国度,星罗棋布于印度洋上。目前只有200个小岛有人居住,其余都是无人荒岛. 岛国"马尔代夫"位于印度洋 马尔代夫这个名字起始于公元150年,泛指位于锡兰西岸的岛屿。当时许多来自东非、阿拉伯国家的船只,在航行中发现美丽、宁静的马尔代夫有适宜停泊的港口,人们也逐渐迷恋在岛上居住。这个迷你小国却涵盖着近十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在其中200个有居民的岛中,有73个度假岛屿饭店。每一座珊瑚礁就是一所豪华的度假酒店。雪白晶莹的沙滩,倒映在水中婆娑的椰影,大群大群五彩斑斓的热带鱼构成了马尔代夫的“动画”景观 马尔代夫近两千个岛屿其中只有202个岛屿有人居住,其余全是无人岛,很多游客喜欢租用小船前往这些无人荒岛寻幽探秘,体验一下自由奔放的原始风情。 由于马尔代夫是由细小岛屿组合而成,每个小岛的面积非常有限,所以形成岛上动物和植物种类不多。岛上拥有多种海鸟,如野鸭、鸬鹚、麻鸠等,一些小岛还可看到灰苍鹭和鹦鹉,但数量并不多,当地人亦会饲养禽畜如鸡、羊、牛等,自给自足。马尔代夫的最大特色,就是其周围的水域拥有超过700多种的鱼类,以珊瑚鱼居多,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千奇百怪,使潜水爱好者大饱眼福,乐而忘返。 马尔代夫当地民族主要为马尔代夫族,伊斯兰教为国教,国语是马尔代夫语(属印度—伊朗语系),同时流行阿拉伯语、僧伽罗语、英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

女子法语名

Anne安娜

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急要!!!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9月9日(阳历8月27日)出生于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是姑妈把他抚养长大的。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次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的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惊异。不久,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识,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学见解。当时德鲁日宁等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优美艺术”,反对所谓“教诲艺术”、实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张的暴露文学。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托尔斯泰和妻子

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但这次出国扩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的落后的清晰认识。 对于19世纪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早在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但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他非常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深忧虑。他不同意自由主义者、斯拉夫派以至农奴主顽固派的主张,并且也看到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想寻找自己的道路。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各国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这些活动必然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在调停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但又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这段时间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 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他脱离社交,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从1863年起他以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这段时间的较重要的事件是1866年他出席军事法庭为士兵希布宁辩护。希布宁因不堪军官的虐待打了军官的耳光,虽经托尔斯泰为之奔走,终被枪决。这一事件使他开始形成反对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作品

托尔斯泰的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没有保持多久。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在这前后,他在致友人书信里谈到自己近来等待死亡的阴郁心情。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70年代初起,“乡村俄国一切‘旧基础’……的破坏”的加剧,“到民间去”等社会运动的兴起,使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因自己所处的贵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恼,不知“该怎么办”。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他甚至藏起绳子,不带猎枪,生怕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明的反映。此后,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塔耶夫。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最后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在《忏悔录》(1879~1880) 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这是因为他不仅反映了农民对统治阶级的仇恨和愤怒,也接受了他们因政治上不成熟而产生的不以暴力抵抗邪恶的思想。列宁剖析这种惊人的矛盾说:“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 书房

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他还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1881年因子女求学全家迁居莫斯科,他访问贫民窟,参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调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层生活;1881年他上书亚历山大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1884年由其信徒和友人弗?契尔特科夫等创办“媒介”出版社,以印行接近托尔斯泰学说的书籍;1891年给《俄国新闻》和《新时代》编辑部写信,声明放弃1881年后自己写的作品的版权;1891至1893年和1898年,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的活动;他还努力维护受官方教会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1898年决定将《复活》的全部稿费资助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 托尔斯泰

来世,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尔斯泰却处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自己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最后,他于1910年11月10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

回答者: 爱兔銗 - 二级 2010-9-26 20:30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中文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外文名: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国籍: 俄国

出生地: 俄国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出生日期: 1828年9月9日

逝世日期: 1910年11月20日

职业: 小说家,思想家

流派: 写实主义

受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叔本华

施影响: 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

目录

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托尔斯泰创作与作品

作品时代及思想变化

托尔斯泰作品简介

重要作品总结

思想

艺术成就

托尔斯泰与中国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