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的德语

[医者仁心]用德语怎么说

古代医者仁心的典故

1、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

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黄帝,《史记》中的五帝之首。传黄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又居姬水,后改为姬姓。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是中国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有学者以文献证据认为是始于晚清知识分子的推动下,从中国远古传说的三皇与五帝中脱颖而出,成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2、脉学倡导者——扁鹊

姓泰,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张仲景赞赏不绝地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扁鹊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他自说:“越人之为方,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可以说,扁鹊奠定了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

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3、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毫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

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华佗高明之处,就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

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

“五禽之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动作是模仿虎扑动前肢、鹿伸转头颈、熊伏倒站起、猿脚尖纵跳、鸟展翅飞翔等。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4、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他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后来,张仲景成为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张仲景目击心伤。“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相传张仲景五十岁左右,曾在长沙做太守。他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

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

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5、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扑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这是晋代科学家葛洪在治学上的一句名言。

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

他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

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内篇属于道教的著作。

但其中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外篇说的是人间得失,世道好坏等事。其中《钧世》、《尚博》、《辞义》等篇,是著名的文论著作。

《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收录的方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药容易,价钱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挂在肘后随行,即使在缺医少药的山村、旅途,也可随时用来救急。

葛洪治学严谨,几十年如一日,自经史百家到短杂文章,共读了近万卷。他对苦读常常流露出得意之情。

他说:“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尽日中而不释,饥寒危困而不废,岂以有求于世哉,诚乐之自然也”。

医者仁心的经典台词

医者仁心

胡秉言

怀揣白衣天使的理想

责任勇于肩扛

心似莲花开放

只为救死扶伤

医德医术高尚

病人痛苦心装

开拓创新团结向上

吃苦吃亏奉献担当

认真兢兢业业守岗

凝聚团队力量

传承千年风尚

把世界一流争创

行医人诚信担当

敬业勤奋爱心装

为了患者身体健康

医者仁心时刻不忘

医者仁心,现在大家为什么觉得医院特别坑人?

这是因为医疗资源十分短缺,导致病人缴费很贵,医生忙得要死,每个病人真正看病时间只有几分钟,所以大家都觉得不值。

杏林春暖,医者仁心

以前看过一本小说《大医仙》,且不说这本小说写的怎么样,火到什么程度,最起码我还是挺喜欢的。也是从这本小说开始接触上了中医。

之后开始看很多历代中医名家的传记,从先秦扁鹊,之后的医圣张机(张仲景)、金元四大家、一直到近代的张锡纯,九十多个中医名家了解了大半,心里面只有“佩服”两字。

这些中医名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遵循医道。至于这医道是什么,每个从医之人心里面都有自己的标准,要是真要下个定义,最为贴切的莫属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着,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大医精诚》节选。

【见彼苦恼,若几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山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巨贼】——《大医精诚》节选。

这篇节选的语言也不复杂,做个简单的翻译。

称为大医的人治病,首先要安神定志,心中无欲无求,然后心里面先升起菩萨心,发誓要解救天下苍生来之身体的痛苦,这是成为大医的第一步。

之后有患者来看病求救,不要在乎他是有钱没钱,大富大贵还是地位卑微,老少美丑(研:美丽;媸:丑陋),冤家还是亲朋好友,国内还是国外,聪明还是愚笨,都要一视同仁,都要当自己的至亲之人来想。

“华夷”,“华”者“华夏”,那时候就是指中原地区,也可以说是唐朝的疆土。很多书籍里面都提到“夷”,是对外邦的一种称呼。

所谓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很久以前就这么称呼华夏四方生活的其他民族,也算是一种代号,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看病的时候,不能瞻前顾后,心里面想着治好了得到什么嘉奖,治不好又要受到什么惩罚,因为爱惜自己的命也不顾及患者,那是不行的。

这个说的就很重了,给别人看病那是医生的职责,但是给别人看病的前提可能把自己的小命搭进去,这个很多人就要考虑了,也只有开头所说的菩萨心才能如此。

见到患者身上的痛苦就好像自己身上一样,内心深处要有悲悯、恋爱之心。要是有患者需要出诊,不要在乎山路崎岖、严寒酷暑、饥渴挨饿,一心前去救治,并不是表面功夫,要真心实意的前去救治。

这样才能成为苍生大医,救济天下生灵,反之,就是盗取天下生灵性命的巨贼。

大概的意思如上,我也不是语文老师,很多生僻字也不再解释了,比如山巇(xi),就是山里面的裂缝,也可以看成悬崖、山谷、沟壑等等。

第一次接触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还是看电影看的,有一部电影叫《河间圣手》,讲的是河间名医刘完素,也是寒凉派的代表人物。

刘完素教徒弟的第一步就是让那个他们熟背《大医精诚》,就好像祖训一般,牢记于心。

很多人都知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完素让徒弟熟背《大医精诚》也是给他们一个从医的初心,也让他们知道从医一生的使命。

历朝历代的很多中医名家,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医,很多是深受疾病之苦,要么亲人,要么自己。

也正因为这种切肤之痛,锥心之伤,才不想让别人也经历同样的事,不断专研医学,最终成为一代名医。而这些名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遵循医道。反之,为名为利成名医的几乎没有。

很多影视作品价值观很正,里面的有些台词也值得深思,这个要归功于一个称职的编剧,就比如《河间圣手》里面的《大医精诚》。

另外一部电影《医者童心》,讲的是宋朝名医钱乙的故事,这钱乙是中医儿科的奠基人,系统总结出儿科的病症。

很多人不知道这人,那么说到“六味地黄丸”很多人就知道了,他就是六味地黄丸的创始人。

《医者童心》里面有一句台词,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忘记,里面的“钱乙”说过,“医术是世间最清白的营生”。

所谓“营生”者,以前叫做买卖,现在叫做生意或者经商,冲着钱去的。把医术拿来做一种谋生的手段,也无可厚非。

当初高天填报志愿,第一志愿报了临床医学,当时可没有什么济世救人的心,一来医生的工作还算体面,二来收入也不错,三来确实有点兴趣。

选专业不是奔着前途,奔着名利富贵前去的人很少,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当初也把医术当成一门营生,说直白点就是赚钱的一种途径,这种初衷没错,也错了。

很多名词用的多了也就成为了习惯,什么经济,什么道德,什么法术,已经不是原先的那个意思。

所谓的“经济”那是“经纶天下,济世救国”,诸葛亮就是一个经济大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跟钱扯上关系了,也就将错就错了。

至于“道德”,“道”是道,“德”是德,道是体,德是用,现在也成了一个专属名词,跟“法术”差不多。

“法”是最基本的基础,也是根本,可以看成理论;“术”是技术、手段、方法的一个总称,也可以说是实践经验。没有结实的基础,再多的“术”也是花里胡哨。

至于《大医精诚》所说的那个是医道了,而且很多名医大家是以医道为本,医术让人惊叹。

钱乙将医术当作一门营生也在情理之中,菩萨心不可少,医道不可违背,但是也要有智慧的眼光去应对。

学中医的都知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gao),都习惯叫他李东垣,他收了一个徒弟,叫罗天益。

这罗天益家境贫寒,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受尽贫穷之苦,却有很好的医学天赋。

李东垣也是看重了这人的天赋和人品,决定将一生所学全部传授于他,流传后世,救济天下含灵,但是还要考验一番。

李东垣在收徒的前面问过罗天益,“你跟我学医是为了救济天下生灵还是为了赚钱?假如一个人身无分文,出不起诊金,买药钱也没有,前来找你救治,你救还是不救?”

这问题怎么看都是送命题。他如果说是为了天下生灵,那人应该全心全意的救治,所有的费用他出。

罗天益要是这么回答,李东垣不会要他,分明就是表里不一,这种人一旦收了,以后指不定用医术害人,求取不义之财,毕竟穷怕了,怎么可能不爱钱。

罗天益要是回答为了赚钱,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的生活,虽然是实话,但是李东垣也不会要他,一门心思赚钱的大夫,这种大夫教出一个祸害一方百姓,初心就错了,后面就算改回来也是造了很多的孽了。

这种问题很难回答,要是罗天益回答,该赚钱的时候赚钱,该救人的时候救人,那人要救,这种回答也可以,只是李东垣还是不会要他,到底救人重要还是钱财重要。

万一一时贪心起,见财起意,见死不救,这种徒弟很让人放心不下,也是最可怕的,根本不知道本心如何。

这个问题确实怎么回答都不妥,但是罗天益想了一会就给李东垣一个完美的答案,简简单单几个字“钱还是要赚的”。

什么叫“钱还是要赚的”?罗天益家境贫寒,有上顿没下顿的,赚钱养家无可厚非,但是前提是先救人,救完人,能赚钱的就赚,不赚钱也算了。

是以救人为前提,要是在救人之后能够赚钱取点养家的费用那就更好了,毕竟罗天益的生活也不是很好,但是初心是救人,这样的回答李东垣也很满意。

李东垣收了罗天益之后,给了他一笔安家费,先让家人过上好的生活,让他安心学医,也是解决了罗天益的后顾之忧。(说话、用人皆在这个故事里面)

俗话说“医不叩门”,但是很多历史上很多名医有个通病,听说这家人病了,久治不愈,就不请自去前去看病,有些还守着病人服药,直到这病人康复为止。

这种人很痴,就好像全国各地不断有医疗团队支援武汉一样,守着武汉康复为止,这些人痴的可爱,也痴的佩服。

当初看《医者童心》的时候,我姐在旁边就跟我说现在哪里还有这种人,还问我挂个号,进一趟医院要多少钱你知道吗?

我确实不知道,因为我很少去医院,小病我自己就治了,大病还没有生过。小时候生病了,去乡村诊所,进去了好了一半,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还是害怕打针。

印象中很多乡村医生都是那么的和蔼可亲,都是一副温和的面容,感觉上就好了很多。

看了很多中医名家的事迹,第一个感觉就是那些名医有些傻。明明不管自己的事,别人也没人请他,他却非要去看病,受了很大的白眼,还守着病人吃药。

最后那人病好了,有些收取点诊金,有些什么也不要就离开了,饱饭都没吃上一顿,热茶也没喝上一口。

就拿三国时期的董奉来说,给人看病从来不收诊金药费,小病治好了种一颗杏树,大病治好了种五颗,最后种出了一片杏林。

还有称为医圣的张机(张仲景),他可是当官的,东汉末年的官员,因为官不扰民,官员是不能随便到百姓家里面的,所以他每月初一十五将大堂开放,为百姓治病。(这是大夫看病称为坐堂的由来)

药王孙思邈,一次出诊,将毛驴拴在树林,看完病毛驴被老虎吃了,但是毛驴的碎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喉咙,孙思邈还给老虎看病,后来药王庙的孙思邈坐骑就是一只猛虎。

朋友跟我说过,金庸、古龙等人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看过好看的经典武侠小说,让我试着写写武侠小说。

不是没想过,只是不好写,也写不出来。

“侠之大者,为国”,大侠不是一统江湖,成为武林至尊,是为国为民的大义之举。

“侠”一词,我熟知的,应该是司马迁给的一个称呼,《史记》里面有一篇《游侠列传》,记录了如荆轲一类的游侠事迹。

提到“大侠”脑海里面不由得想起“大医”来,两种人做的事不同,本心却极为相似。

“侠之大者,为国;医之大者,为天下生灵”。

孔子讲“仁”,孟子说“义”。大侠也好,大医也罢,脱离了仁义两字,都够不上这种称呼。

很多人说一场疫情就像照妖镜一样,也确实如此,好的坏的都显现出来。以前总以为那些苍生大医都只是在历史里面,小说里面,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的。

那些坚守岗位,站在疫情最前面的医护工作者,“勿避山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不就是“大医”之列。

很多东西从未消失,只是不显眼罢了。医者应有仁心,有一颗仁慈之心,方能学医,赚不赚钱嘛,钱还是要赚的。

医道那东西太空、太大了,庄子曰:“大而无用”,但是不要被庄子骗了,“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