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僧的俄语

[佛法僧]用俄语怎么说

肯尼亚主要说什么语言?

世界上主要的大语系有: 语系/ 代表语种/ 世界总人口比例(约) 印-欧 英语、法语、俄语、印地语、波斯语 48% 汉-藏 汉语、藏语、泰语、缅甸语 24% 尼日尔-刚果 斯瓦希里语 6% 亚-非 阿拉伯语、希伯来语 5% 马来亚-玻利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 5% 德拉维达 泰米尔语 3% 阿尔泰 土尔其语、蒙古语、哈萨克语 2%"尼日尔-刚果语系"的一个最重要分支是班图语(支),人口占了全语系人口的一半以上。从西非的喀麦隆到东非的肯尼亚,可划一条"班图线",班图语就分布在在这条线以南,同时这条线以南的非洲只有一小部分彼此孤立的地区讲其它语言。班图语言中最重要的语种是斯瓦西里语(Swahili),它现在已成为东非最通行的语言,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更以它作为官方语言。而英语也是肯尼亚的官方语言。 参考资料:

2017-07-29

为何要视师如佛——兼谈“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

夏岩: 我听说密宗对上师特别重视,显宗的皈依是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宝,而密宗是四皈依,把皈依上师列为首位。

青松: 是呀,上师确实是特别重要。

夏岩: 我听说密宗强调上师是佛,上师与佛陀无二无别,是这样吗?上师真的是佛吗?

青松: 如果从胜义谛(也就是真实义)来说,上师是佛,不仅上师是佛,一切众生本性上也是佛;如果从世俗谛(也就是现实义)来说,上师有可能是佛,但有可能不是佛,也就是说,有的上师达到了与佛陀一样的果位、境地,也有的上师没有达到。

夏岩: 那我怎么听说,我们这个世界,在这一时期只会有一尊佛,那就是释迦牟尼佛,不可能有第二尊佛呢?

青松: 哦,那是指以八相成道的、三界导师身份的佛,在同一时期只会有一尊,因为如果有两位以上的三界导师,那么就会给众生带来思想上的混乱,不知道该听哪尊佛的了,所以为了众生着想,佛菩萨们只会在同一时期示现一位三界导师,其他的都会以导师助手的身份示现教化众生,但是,这是以示现的身份来说,不会有哪位上师以三界导师的身份来示现的,但如果从内证来讲,上师们还是有可能证悟的境地与佛陀完全相同的。

夏岩: 噢,明白了,另外,藏地有“活佛”的说法,“活佛”是否就是活着的佛呢?是不是被认证为“活佛”的就是证悟与佛相等的人呢?

青松: 噢,这可不是。“活佛”是汉地的翻译词,藏语里并没有“活佛”这个词,对应的藏语是“朱毕古”或“祖古”(发音),它的意思直译过来是“转世的修行者”,这里面并没有一丁点“佛”的意思,而古人汉语翻译过来就称为“活佛”,后来这一称谓就被沿习下来,汉人一直对“转世的修行者”称为“活佛”,这也导致了许多人误以为“活佛”就是活着的佛。 其实不是。

夏岩: 噢,这样啊,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被认证为“活佛”(转世的修行者)呢?

青松: 如果一个人,他的前世是加行道以上的修行者,那么他就有资格被认证为“转世的修行者”,也就是被认证为“活佛”。也就是说,前世的修行层次要达到加行道以上才可以被称为“活佛”。

夏岩: 什么是加行道呢?

青松: 噢,佛教的修行层次或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五个,资粮道 、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就是“五道十地”的五道,加行道介于资粮道与见道之间,所谓的“见道”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证悟,就是一地菩萨了,资粮道就是从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算起,所以进入资粮道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大多数的学佛人其实连资粮道都还不算呢,可见,加行道的修行者是很了不起的修行层次了,也就是说,那些被真实认证为“活佛”的人,其前世的修行都是很了不起的,但如果要说成佛的话,那就不一定了,因为“活佛”有可能是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都有可能。

夏岩: 我听一位显宗的法师说,菩萨修道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呢,为什么密宗就可以即生成佛呢?难道密宗就不需要遵守三大阿僧祗劫的规律吗?

青松: 噢,三大阿僧祗劫并不是一个定数,那只是个一般性的规律,并不是所有的修行者都需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

夏岩: 哦,为什么说这是一般性的规律呢?

青松: 不仅是密宗不需要遵守这个规律,就连显宗也不一定都需要遵守这个规律,比如说,净土宗念佛往生净土,就被称为“横出三界”,将三界比喻为一根竹子,我们凡夫众生比喻为竹子里面的一条虫,这条虫要想从竹子里出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竖着顺着竹子往上爬,那就要咬开一节一节的竹节才行,另一种是横着直接咬破竹皮就出来了,与此喻相同,其他法门是竖出三界,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而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一生精进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而得成佛,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而且,在《法华经》中也有龙女即生成佛的公案,可见,连显宗都可以即生成佛,那密宗为什么不可以即生成佛呢?更能了。

夏岩: 那么,上师们、活佛们是不是大多数都已成佛了,与佛陀无二无别了呢?

青松: 嗯,这倒不是,实际上即生成佛是相当相当地困难,即使密宗有许多殊胜的善巧方便、修行窍诀,那活着的时候就达到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境地也是极其不易的,所以,能在活着的时候就成就佛陀究竟的果位的人,是很少的,大多数修行者都未能达到与佛相等。

夏岩: 我听说藏地有许多大德是佛菩萨的化身,他们是不是就达到了与佛相等了呢?

青松: 那也不一定,即使是佛菩萨的化身,也要示现修行逐渐圆满的过程,不可能一降生就成就佛果,你看释迦牟尼佛,他其实早已成佛,在《法华经》中说,他以三界导师佛的身份来娑婆世界成佛都有八千次了,但是他在作悉达多太子的时候,并不是示现与佛相等的境界,而是示现为一个凡夫人,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修行才达到大彻大悟而成佛的。 佛菩萨化身的大德,前世肯定是位大修行者,但此世要想恢复前世的修行层次,据大宝法王说,需要进行最严格的闭关十年才有可能,可见,佛菩萨化身的大德,也不一定就有与佛无二无别的境地,可以说,大多数的上师们现时都不一定达到了与佛无二无别的境地。

夏岩: 那既然上师不一定是佛,为什么要说“上师是佛”呢?

青松: 不是说“上师是佛”,而是“视师如佛”,也就是说,不论上师实际上是不是佛,都要把上师当作佛来看待,这叫作“视师如佛”,或者“观师如佛”。

夏岩: 既然上师不一定是佛,那为什么要把上师当作佛来看呢?

青松: 因为上师对于我们修行来说,实在太重要啦,绝对值得视师如佛。

夏岩: 为什么呢?

青松: 因为,上师是佛陀与我们修行者之间的桥梁,只有通过这个桥梁,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陀的“他力”。这个桥梁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加持力的桥梁,二是指导教授的桥梁,三是“入佛知见”的桥梁。我们先来说一下加持力的桥梁作用吧。

夏岩: 好。

青松: 你看藏传佛教特别重视传承,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把源自释迦牟尼佛的加持力,一代一代地、不间断地传承下来,这就是传承的加持力,由于每一代传承祖师都对其上师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所以就得到了全部的加持力,这样传到我们的上师那里,他就是具足了与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加持力,即使上师还没有修证到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境地,但其传承下来的加持力一定是与佛陀无二无别的,所以上师就是加持力的桥梁。慈诚罗珠堪布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佛陀就像水库,传承祖师就像管道,我们的上师就像水龙头,(水就像加持力),上师就是通过这个传承把佛陀的加持力引到我们身边。

夏岩: 那么,既然上师的加持力等同于佛陀,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直接从佛陀那里得到加持呢?为什么必须要通过上师这个桥梁?以信心接收佛陀的加持不是更直接吗?

青松: 嗯,还是不一样的,有很大区别。比如说你对释迦牟尼佛有信心,想求佛陀加持,那么我问你,释迦牟尼佛在哪里?

夏岩: 在哪里?在极乐世界吧?噢,好像不对,嗯,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青松: 是呀,你都不知道佛在哪里,怎么求得加持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无处不在,但是我们看不见啊,我们要想祈求佛陀加持,还得借助于佛陀的塑像、画像等。

夏岩: 哎,好像听说有些人就能看到佛菩萨啊。

青松: 对,是有人能看到佛菩萨,但是能看到佛菩萨更麻烦,为什么呢?因为你如何确定这个佛菩萨是真实可靠的呢?魔也可以变成佛菩萨形像显现在你面前呀,你如何能区分真假呢? 如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你可以通过观察他的言行、了解他的履历等等,来判断他是不是真的修行人、可靠的老师,然而对于你看到的佛菩萨显像,你如何观察判断呢?根本没办法判断确定,所以即使能看到佛菩萨,也不能作为依止的对境。 还得借助于佛陀的塑像、画像。

夏岩: 嗯,这倒也是啊。

青松: 那么,你面对佛像和面对活生生的上师,感觉能一样吗?比如我们在佛堂里修行疲倦了,就有可能稍微松懈一下,坐姿歪斜或倚靠墙壁,但如果你是在上师面前,你敢这样吗?可见,二者在你心目中是不一样的,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你对上师的恭敬肯定高于对佛像的恭敬,你对上师的信心肯定高于对佛像的信心,因此,我们若想得到佛陀的加持,最好还是借助上师这个桥梁,所以这是上师第一个桥梁作用——加持的桥梁。

夏岩: 嗯,明白了。

青松: 在这里插一句,对于印光大师的那句名言,我深有体会,确实是受益多少与恭敬程度成正比,与老师的水平并不一定直接相关。

夏岩: 嗯,为什么这么说呢?

青松: 在我上高中时,高一的时候教我们的是一个非常棒的年轻英语老师,英语超级好,教学也是一流,然而在高二的时候换了个老教师,不仅年岁大,而且还是从教俄语转过来的,英语发音都带着俄语味,与原来的老师相比,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比如,“政治”的英文是“political”,她竟然念成了“巴黎地狗”,所以就得了个外号叫“巴黎的狗”。

夏岩: 噢, 那这个发音还真成问题,不过,那你们也不能给老师起外号啊。

青松: 嗯,是的,起外号是不对,不过由此也可见我对这个老师有多不喜欢了。我非常不爱听她讲课,上课就在底下看其他书,课下再自学,这样过了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我就傻眼了,我严重高估了自己的自学能力,英语成绩由原来的班上第一名,掉落到快到班级末尾了,我想这样下去不行呀,这要到了高考,高考成绩差,你跟人家解释“是我的英语老师不好”,这谁能听呀。

夏岩: 嗯,是呀,高考考不好,赖不了别人。

青松: 于是我就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两天,我想,她英语发音不好,但语法讲得并不一定差呀,毕竟是老师,其知识量以及对英语的研究是我们学生比不上的,高考英语主要考的是语法,我怎能因为其发音差而放弃整个英语学习呢?于是我就决定作出转变,上课认真听讲,这个转变不久我就发现,其实这个老师语法讲得还是不错的,(虽然不能与前一任老师相比),由此我又恢复了对英语学习的喜爱,而且慢慢地也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了,下一学期期末,我的英语成绩又上到班上前几名。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如果你能对老师恭敬,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否则就什么也学不到,这跟老师的水平没有直接关系。

夏岩: 嗯,是这样的。

青松: 再补充一点,不仅我们对上师的恭敬与对佛像的恭敬程度不一样,而且在观想方面的差别也很大。你观想佛像的时候,很难观想成立体的、清晰的,而如果观想上师,那么观想成立体的、清晰的就不难作到,而观想清晰的程度对你得到加持的多少也会有影响的,这也是上师是加持的桥梁的一个原因。

夏岩: 嗯,明白了。

青松: 上师第二个桥梁作用就是指导教授的桥梁, 虽然佛陀给大家宣讲了深广的妙理,留下了无量的经典,但是,“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如果没有上师的指点,再聪明的人也无法完全靠自力理解佛陀的密意。另外,佛陀虽然讲了种种法门,而哪个法门适合自己,具体修行时出现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在佛经中都没有说,都得依靠上师针对你具体的情况作出适当的指导教授,所以上师是佛陀的教法如何融入我们自心的桥梁,这个作用更是佛像无法替代的。

夏岩: 嗯,是的。

青松: 假如释迦牟尼佛现在来到世间,那他怎么度化我们呢?他也不可能靠神通让我们直接成佛,他也只能是靠讲经说法,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然后我们按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这样才能解脱成就。那么现在佛陀讲经说法的这个事业是谁在作呢?是上师,所以上师就是在作佛的事业。

夏岩:嗯,明白了。

青松: 那么再来说说第三个“入佛知见”的桥梁。《法华经》中说,佛陀出世只为一件大事,就是要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什么是“佛的知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大彻大悟后说的那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着,则一切智、自然智,自然证得。” 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是众生不认识罢了。

夏岩: 噢,这样啊,那么怎么样才能认识呢?

青松: 那就要依靠上师来“入佛知见”,因为由于我们迷惑妄执得太久,对于我们自己“本来是佛”的观念很难认识、很难接受,所以就得慢慢来,一步一步来,先接受“上师是佛”、“观师如佛”,这个还比较容易接受吧,然后通过修上师瑜珈,观想上师与自身融为一体,自己与上师无二无别,也就是说,自己此时就是佛,慢慢地就能把自己的认知转变过来,认识到自己“本来是佛”,这样就“入佛知见”了。所以上师是“入佛知见”的桥梁。

夏岩: 嗯,明白了。

青松: 所以你看,上师有以上这三个桥梁作用,对我们修行的意义和作用有多大啊。而且一开始你可能觉得没什么,越往后修就越能体会到上师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因为密宗有太多的修行窍诀、殊胜方便,能令行者快速成就,也就是说,密宗修行人能很快出现各种境界,这些境界的真假很难分辨,完全靠自力很难应对,必须依靠过来人的指点,没有上师的指点与加持,完全靠自力盲修瞎练,那么肯定会出问题。正是由于密宗修行的这一特点,所以密宗特别强调依止上师,这也是显宗法师一般难以体会到的,所以显宗法师一般也难以理解为什么密宗那么强调依止上师。

夏岩: 哦,这样啊。

青松: 打个比喻就好理解了,比如开车考驾照,考试还是很松的,甚至有人都可以花钱买到一个驾照,但是要想考民航飞机的驾证,那可是严上加严,不仅要去正规航校长期学习,而且考试也是极为严格,即使一个再贪财的考官,也不敢把飞机驾照卖给你,为什么?因为民航飞机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虽然飞行快速,但也意味着风险极大,必须有正规的航校,经验丰富的教官,严格的飞行训练,严格的考试,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飞行员。

夏岩: 啊,是啊,明白了。那依止上师是不是一定要天天跟着上师呢?

青松:那倒不一定,依止上师关键是对上师的信心,如果对上师有十足的信心,那么上师的加持与指点就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如,密勒日巴尊者有段时间在雪山岩洞里修行拙火定,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暖热的征相,后来一天夜里,他的上师玛尔巴出现在梦里,告诉他修行的姿势不对,并给他演示正确的姿势,密勒日巴尊者醒来后,就按照上师教导的姿势,结果很快就生起了暖热,可见,依止上师关键在于信心,要有视师如佛的信心,那么不在上师身边也能得到上师如佛般的加持。

夏岩: 嗯,明白了。

青松: 所以,越往后修就越能体会到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在《大圆满前行》里有一个上师瑜珈的修法,堪布经常强调,这个上师瑜珈既是前行也是正行,很多修行者就是在修前行时的上师瑜珈就开悟了,所以说,依止上师、与上师相应(瑜珈就是相应的意思)贯穿于密宗修行的始终,也可以说,密宗整个的修行就是一个与上师相应,与上师百分之百相应了,那就是成佛了。所以,依止上师、视师如佛,在密宗修行里怎么强调都不过份。 越往后修就越能体会到上师的加持和上师的恩德,所以很多大德在说到自己上师时都禁不住落泪,那真是发自内心的、情不自禁的感恩之情啊。

夏岩: 啊,这么重要啊。那我可得谨遵教导,视师如佛。

青松: 不过,“视师如佛”也要分情况、分阶段,堪布就曾说过,初学者不应该一开始就“视师如佛”。

夏岩: 那为什么呀?

青松: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初学者非常容易盲目地“视师如佛”,什么叫“盲目的视师如佛”呢?就是有些人,听到密宗“上师是佛”的说法,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开始盲目地“视师如佛”,觉得只要是有“上师”、“活佛”的名头就一定是佛,遇到一位上师、活佛,也不作观察就去依止,结果很容易出问题,所以堪布说,在最初依止上师时,就不要急着视师如“佛”,最好先把上师看作是一个“人”,在你视师为“人”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就可以观察他了。

夏岩: 嗯,有道理。

青松: 第二个原因是“视师如佛”是渐渐形成的境界,把上师视为佛,不是一般经典都讲的,而是在无上瑜珈里才有,这种上师瑜珈的修法比较深,一般要渐次修持才能真实成就。也就是说,在修行的初级阶段,在显宗法修行部分,出现的境界并不多,风险并不太大,对依止上师的要求也就不太高,这时候,暂时把上师视为一般的老师也问题不太大,只要不起邪见、不去诽谤就可以了,所以,对初学者不必要求“视师如佛”,待其修学深入之后,自然会渐渐形成“视师如佛”的境界。

夏岩: 嗯,明白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