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古镇的句子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江南。古镇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褪去脚上的鞋,赤脚踏在平静的石板路上,感受这古镇犹如唐江南女子般的温柔,那又是另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是与看声音跳华尔兹截然不同的感觉。那是什么呢?应该是温柔和安静吧,这里静谧得仿若不存在,然而她的美,却又让人不容忽视。

我们回家时天色已渐渐暗淡下来。我依依不舍地眺望着西塘古镇。这江南水乡的多情古镇,让人淡忘浮躁,在纷乱中摘得一抹宁静,美得让人心疼。

它是饱含南武夷乡土气息的山歌,从遥远传唱至今;它是一颗古朴的明珠,从遥远璀璨到今天;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抖落的是尘埃,留下的是珍贵。它就是奇迹般地保留着300余栋明清古民居的和平古镇。

石板是清的,各式各样的石板被自然的拼放在了一起。高高低低的石板把路又一次引向了一个新的拐角。石板颜色也很多,青色的,纯洁无暇,青中带黑的,还有青,带一些清新的翠绿。细细观察,我仿佛听到轻轻的敲击,仿佛看到了年轮的岁月。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古镇情怀,流水江南,烟笼人家。

古老的小镇,连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也是如此古色古香,火红色的高跟鞋与青褐色的石板相互碰撞,发出的“咚咚”声,听起来却如钢琴奏出精灵般的音符,它们笑着,跑着,美得好似城墙上舞蹈的阳光,跳着华丽的华尔兹。

来到安昌古镇,放眼望去,仿佛又回到了从前。你瞧,那用石板铺的路,用石板铺的桥,用石板砌成的柱子。假如再让游人穿上古时的服装,简直是分不出是现代还是过去。

一进镇,便闻到了一股江南风味。跨过卧龙桥,信步在北栅街,河埠头,三两妇女拿着木槌捶打着衣服。

岸上,煤炉冒出的缕缕白烟缭绕上升。远处,蜿蜒的青山隐约可见,一斜夕阳从山头洒下来,颇有幽巷深处有人家的意境。

我喜欢这么一座古镇,它静谧,充满生活,没有那些出名的商业化古镇的浮躁,行走在其中,有的,只是历史的沉淀。

散步走着走着就走到巡塘古镇,景色太美环境太好,还遇见白鹭,越来越喜欢无锡了。

石板颜色也很多,青色的,纯洁无暇,青中带黑的,还有青,带一些清新的翠绿。细细观察,我仿佛听到轻轻的敲击,仿佛看到了年轮的岁月。

那扇门的朱红色漆已然面目全非,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以分辨得出那种鲜艳的红,可门上却还粘贴着早已泛白的“双喜”,风轻轻的挑弄着那扇破门,于是门便发出“吱呀吱呀”的笑声,黑黑的屋内,坐着一位年迈的老妇,手中拿捏着针线,缝合着怀中的衣衫。也许多年以前就是这般景象了,只因这样,怀中衣衫上细细的褶皱才会慢慢爬上她光洁的额头,于是,她从一位妙龄女子变成一为满头银丝的老妇。

漫步南浔老街,脚边不远便河水。既是水乡,便一定有风了。丝丝细风掠过水面,便让河水泛起鱼尾纹,甚是有趣。

一进镇,便闻到了一股江南风味。跨过卧龙桥,信步在北栅街,河埠头,三两妇女拿着木槌捶打着衣服。岸上,煤炉冒出的缕缕白烟缭绕上升。远处,蜿蜒的青山隐约可见,一斜夕阳从山头洒下来,颇有“幽巷深处有人家”的意境。

到了西塘,晚饭后可千万别错过去乘一乘乌篷船。船上亮起了红灯笼,与岸边屋檐下的灯笼交相辉映,坐在乌篷船的船头,品着清茶,迎着凉风,一股沁人心脾的感觉油然而生。月光、灯光倒映水面,似点点火星点燃了微波粼粼的河面,河水因此增了暖色,真是“往来人度水中天,上下影摇波底月”。

我很喜欢古镇,这可能是因为我的乡土情结,从小就生活在古镇的缘故吧。看着古镇那熟悉的石皮路,临街的小铺,编了号的门板,耳熟能详的小吃,还有那一座座各式的石桥,桥下漂过的那粼粼清波,偶尔摇过的一条小船,带着那“咿吖、咿吖”的木浆声,仿佛又回到了靡靡童年,闻到了故乡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耳边回响着小巷深处传来的“阿要小馄饨吃伐

古镇的两岸楼阁、民宅的倒影在水中轻柔地舞动着,白色与黛色将河水染成了一幅水墨画,让河水饱蘸古镇的墨味。古镇的桥总会很及时地出现在眼前,跨过河水,微微拱起的身躯释放出无尽的意境。而水,满怀柔情地拂过水中的桥身,从桥下从容漂游而过。流水的灵动慢慢爬上桥身,融入了桥的意境之中。……………

古镇,是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历史。岁月的脚步轻轻,历史的印迹重重。于是,总是情难自禁,在阴雨霏霏时,在春暖花开时,一定要去古镇走一走,静静的,不需要更多的言语,只是要从青石板的路上踏过,从斑驳青苔的拱桥上走过,在扶风垂柳边驻足,在古稀老者的目光中微笑。情怀,就这样,一次次的,沉淀!长亭外,古道边!……………